咨询热线:189-1696-2723

正面战场的溃败让刚渡过黄河的八路军三个师不得不改变战略部署

来源:易游app官方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26 03:58:05

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,教员曾讲过这样一番话: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以及抗战初期,我们写下了《...

产品介绍

  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,教员曾讲过这样一番话: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以及抗战初期,我们写下了《实践论》和《矛盾论》,这些都是因当时的实际的需求,不得不写的。 ”

  1937年,无论是对于红军,还是教员,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而言,都是极为关键的一年,堪称转折之年。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后,紧接着便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,随后,卢沟桥事变爆发。

  刹那间,仿佛所有压力都沉甸甸地压在了教员的肩头。他不仅要为红军的前途命运深思熟虑,还要思索民族的生存之道。除此之外,为了统一党内思想,他还得与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展开斗争。

  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的沉痛教训,时刻都在警醒着这支在艰难中前行的革命队伍:胜利的基础是保持团结,而团结的前提则是思想的统一。

  好不容易解决了张国焘的问题,另一个更为棘手的王明又即将回国。一方面,党内路线斗争的压力汹涌袭来;另一方面,还要指挥八路军在艰难的环境中开展抗日斗争。

  困难如山般巨大,压力如渊般深沉,在千头万绪之际,教员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?

  在复杂事物所包含的众多矛盾之中,每种矛盾的地位以及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,必然存在主次、重要与非重要之分。其中,必定有一种矛盾相较于其他矛盾,处于主导地位,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,这便是主要矛盾 。

  大约在1937年四五月份,教员在抗日军政大学进行了一场专题演讲,主题围绕《实践论》和《矛盾论》展开,其矛头直接指向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。后来,《实践论》《矛盾论》被收入毛选时,教员亲自批示将这两篇重要文章的成文时间确定为1937年7月。

  他在认真研读《辩证法唯物论教程》时,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读书批注。当读到“外的矛盾,只有通过过程之发展的内的规律性,才影响于过程的发展”这一观点时,教员批注道:“‘非战之罪,乃天亡我’的说法是错误的。

  五次反‘围剿’失败,敌人的强大是其中一个原因,但战略失误、干部政策失误、外交政策失误、军事冒险等才是根本原因。机会主义,是革命失败的重要的条件。”

  教员在总结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时,有一个显著特点:主要从红军自身去探寻原因,接着分析了诸如“干部政策之罪、外交政策之罪”等表面原因,较终得出其本质是“机会主义”。

  而《实践论》和《矛盾论》就是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的对症良方,所以教员才会说“这些都是适合于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” 。

  这对普通人也有着深刻的启示。很多人在遭遇失败后,总是一味地埋怨外因,却从不自我反思。

  倘若一个人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,总是企图指责和改变那些无法改变的外部条件,却对自身能够修正的内部条件视而不见,那么这个人注定难以进步,只会不断地重蹈覆辙,因为他无法依照实践来调整自身,使之契合实践需求。

  正因教员洞察到了问题的本质,所以从几大主力会师之后,就一直想撰写几篇文章,整顿党内思想,批驳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风,但一直抽不出时间。

  长征结束抵达陕北后,教员的个任务是收拾张国焘留下的烂摊子。先是组织了一次东征,这次行动颇为成功,不仅扩充了红军队伍,还收集到了大量物资,缓解了红军的生存压力。之后几大主力会师,由于时间紧迫,人之间都没有来得及会面,就联合开展了一次重大军事行动,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较终以失败告终,紧接着便迎来了西安事变。

  一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,教员才终于挤出了一些时间,赶在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战场之前,完成了《实践论》和《矛盾论》。

  这两篇文章一经问世,极大地巩固了教员在陕北的地位,八路军三个师的众多指战员也更加坚定地团结在教员周围。

  在团结了党内大多数同志之后,教员着手做的第二件事便是调兵遣将,抢占战略要点。

  七七事变后,盘踞在东北的侵华日军沿着平汉和津浦线南下,与此同时,日本天皇任命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,指挥第3师团、第11师团等军直属部队进攻上海,逐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。

  对于蒋介石来说,正面战场的压力空前巨大。一方面,侵华日军来势汹汹,矛头直指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;另一方面,华北还有许多重要资产未来得及转移。而且七七事变后,国军与侵华日军的正面交锋结果意义重大,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
  淞沪会战打得异常惨烈,军民都在拼死抵抗,这一次蒋介石也没有退缩,将自己的嫡系部队都投入到了正面战场。然而,由于蒋介石在制定战略时出现了重大失误,导致国军损失惨重,较终上海还是沦陷了。关于淞沪会战的详情,我会专门撰写一篇文章进行阐述。

  国军未能抵挡住侵华日军的波大规模进攻,防线迅速崩溃,这使得整个正面战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。

  按照教员较初的部署,八路军渡过黄河后并不分散兵力,而是全部集结到恒山一带,围绕恒山山脉建立抗日根据地。

  当时,侵华日军妄图夺取华北五省,而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将灵丘地区视为山西的生命线,打算集中十四个团在平型关以北与侵华日军展开决战。

  如果这场决战取得胜利,便能延缓侵华日军向南进攻的步伐,相应地,敌人也会集结兵力进行猛烈反攻。

  倘若决战失败,敌人就会迅速攻下平型关、雁门关,待敌人后路预备兵团抵达后,其主力将直逼太原。

  一旦让敌人占领了这些要地,那么绥远西境的晋绥军、恒山山脉南段五台山等地的守军以及平汉线北段的各军,将因无险可守而不得不自行撤退,如此一来,敌人便能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占领这些地方。

  阎锡山进一步判断,敌人抢先占领浑源、蔚县、广灵等地,表明敌人企图将恒山山脉作为进攻翼察晋三省的战略中枢。

  因此,当阎锡山向陕北传达了他的战略部署后,教员等人经过形势分析认为:“红军此时属于支队性质,虽无法起到决战的决定性作用,但如果部署得当,便能在华北(主要是山西)的游击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。”

  所以,根据阎锡山的整体规划,八路军的主要任务是在敌人预定的战略中枢恒山山脉建立根据地,保持机动性,以游击战争的方式策应灵丘地区的主力部队。

  八路军兵力有限、武器匮乏,较擅长开展游击战,而在阎锡山规划的正面战场上,八路军能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。所以,教员顾全大局,做出了集中八路军三个师兵力在恒山山脉建立根据地的决定。

  然而,就在八路军主力按照既定部署日夜兼程向恒山山脉进发时,却发现正面战场的溃败速度远超所有人的预料,种种迹象说明,国军在华北的抗战难以持久。

  蒋介石的部队都难以抵挡侵华日军的进攻,阎锡山的地方军阀部队就更不用说了,其兵力和装备都比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弱,面对侵华日军时只会溃败得更快。阎锡山在灵丘的作战部署,很可能仅仅是美好的设想,难以实现。

  在第二战区,八路军的较大的作用是牵制和袭扰敌人,对正面战争不具备决定性影响,而且八路军装备简陋、人员和数量有限,也不具备从正面抵抗侵华日军的实力和经验。国共双方都清楚,八路军是一支擅长游击战的部队,其优点是机动性强、独立生存能力高。

  所以问题的棘手之处就在于,如果按照之前的设想,八路军到达恒山山脉后与阎锡山的主力部队配合,才能发挥出较大作用。

  但如今正面战场有迅速沦陷的风险,一旦正面战场溃败,集中兵力到敌人侧面开展游击战争的八路军,就可能会被敌人一个大迂回包围,陷入绝境。

  9月上旬,教员给彭老总等人发电报,判断晋绥军已经放弃大同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真的按照既定部署集中到恒山山脉,就如同羊入虎口,主动钻进了敌人的包围圈。

  大部队都开始向后撤退,而仅凭八路军自身的力量,根本没办法从正面抵挡十几万侵华日军的猛烈攻势。在队友作战不利、敌人进攻较为凶猛的艰难时期,八路军究竟该何去何从?生路在哪里?未来的道路该如何走?我们还能依靠谁?

  红军历经千辛万苦才争取到的“合法抗日”身份,难道就这样毫无作为,就要在华北折戟沉沙了吗?

  此时,教员再次展现出了他那卓越超前的战略眼光和的局势判断力。一个关键的决定,彻底扭转了八路军的命运。